高考考砸了,我的人生完了。

本文共2634字。
展开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无意翻到2015年的一本书里,夹着2016年的高考准考证,都过去7年辣!time flies!

2016年高考,我只能勉强上个二本。

初中:叛逆少年 🎮

还记得初中那会儿非常叛逆,晚上和朋友们去游戏厅打游戏、在马路上闲逛到深夜、聚众打架斗殴,总之就是不肯回家写作业。

凌晨三点偷偷起来打游戏,当时很迷QQ飞车(暴露年纪),会玩到超过未成年每天的限制,超过了之后就不再涨经验值的那种…

成绩一直保持着中等水平,偏科严重,数学满分过,但语文英语一直不好(谁知道现在我会写点东西、每天都要依赖英语阅读文献?),初中只得过两张奖状:一个体育之星,一个进步之星。

体育之星是因为课间跳绳,我总是很认真的记录小组成员的成绩,班主任看在了眼里想鼓励鼓励我;

进步之星是因为上一次模拟考考砸了,这一次考出正常水平看起来好像进步飞速。

初中就这么「混」过去了,没上重点高中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竟然险进了普通高中的重点班。

高中:一直在后退 ⏪

在重点班会有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你不爱学习反而会被认为是“天才”。所以平时是以「装作不学习」为荣的,想表现出「你看,我不会照样能考好的亚子。」

装着装着高二真就掉到了普通班…

后来妈妈总拿这件事说笑:什么重点高中差几分到普高的重点班啦,高二又从重点班掉到普通班…

那个时候的成绩,我只能上三本。而三本是比二本学费贵好几倍的。

我觉得我需要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拼一把,至少减轻一点家人的负担。

在高三最后的100天,我把桌子搬到了最后一排,一个人坐、一个人刷题。

所以其实上个二本并不是勉强,而是超常发挥。高考是我高中三年考过的最好成绩。

我还记得成绩出来那天,爸妈正准备午觉,我在一旁玩手机,突然收到了短信,我说:「我靠,感觉考得还可以。」

妈妈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抱着我的脸吻了好几下,我感受到了他们的高兴与自豪。

我觉得我的前途光明得很。

还好那个时候我不太会上网看微博看知乎,不然一整个被吊打,「人均985」的环境,我肯定要emo吧!

大学:远离家乡

生活是一次次的出走。

高中毕业我想离开自己的小家乡,这里太小了,我想走得越远越好。

从来没有独自出过远门,我想去外面看看。当时高中看了一本大冰的书,对四川云南等内陆有一种感性的着迷,加上我的分数正好可以够得着省外的一本专业,于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横跨大半个中国的四川。

一开始妈妈非常不乐意,能理解,爸妈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留在自己身边。

但我姐支持我的选择,我姐作为当时家里的唯一一名研究生,话语权非常大(举个例子:家里看什么电视一般都是爸妈掌控的,但是姐姐在家,就都是她说了算…总之我就是一整个家庭地位的老末…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非常受打击。虽然现在恰好相反了,我在家里建立了信任,这都是后话了)

所以父母也就默许了我远行的决定。

姐姐拉我去上海南京东路最大的Apple店,奖励了我第一部iphone 6s。

不过没有毕业旅行,我得留在爸妈店里帮忙干活。

只是趁着开学来了一次远行,爸妈关掉店面,三人一起踏上了川蜀之地。

大学:没有观过世界,何来世界观

我被沿途的景色震撼了。

高铁🚄飞驰而过,横跨一整个中国。

我时不时拿出地图来看看自己到哪了,窗外的风景一直在变样。

在长江三角区附近,我被大片大片整齐划一的农田震撼。

不像我们老家山区的田,被小山包分得七零八碎,没有整齐可言。

列车穿入重庆湖北地带的时候,高山环绕,错落有致,一排排的,像是被一个强迫症码好的一样。我们一家都像个好奇宝宝死命往窗外张望。

川渝地区大部分时间都在穿隧道,而且动不动就是十几分钟的隧道。我们可是在每小时两三百公里的高铁上啊。

可见这里的山之高,之大。

不仅如此,我们不仅仅是在地面上飞驰,我们时常高悬在空中,就像哈利波特坐在开往霍茨沃格魔法学院的路上。

那天,我的手机一直抬着没放下来过,生怕错过什么风景。

刚下车,我被成都人民的热情和亲切的方言所震撼;和爸妈去看了超萌又超懒的大熊猫;观赏了气势蓬勃的都江堰。

我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一切都那么新鲜,我觉得自己重生了一样。The future looks bright!

我遇到了一群超级合拍的室友。

一放假我们就游山玩水,去过了很多地方:

下午吃着吃着饭就说走就走的北川,在成都第一次献了个血,头一天才买第二天就在九寨沟丢失了一个kindle,在重庆冲动的买了一只叫重庆的狗,半夜硬座坐到凌晨的兰州,寒冬下等了快2个小时的上海迪士尼烟花,大冰的小屋嘉兴西塘…

大学考试的内容我是忘记的差不多了,但在旅途当中的记忆历历在目。但大学就没有意义了嘛?

于我而言,大学是我真正离开家的时刻,是我片刻独立的时刻。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我需要独自做决策。

而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是没法通过「教」去学会的。比如独立思考、决策能力、主动承担决策后的风险等等…

所以大学三年我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度过。虽然上课基本不听,课后作业也不认真做(抄一下敷衍了事)。好了毕业就有报应了,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虽然可能做了也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

王东杰教授在《大学是一种生活方式》里给出了令当代年轻人大跌眼镜的建议:「不妨少上课」

我不是在给我不好好上课找借口,更不是在否定那些好好上课好好学习的学霸。

作者在传递一个信息,除了上课之外,更重要的是 「自主探索」

现代大学对人生的意义,或与此仿佛:其使命是为社会中的优秀年轻人提供一段“学术生活”的历练。

学术生活意味着,一个人经过严格、系统的训练,学会独立思索和探寻真理的能力,最终成就运用自己头脑的习惯。要达到这一目标,不能仅靠通常所谓“上课”,即便是号称“研究性”和“讨论性”的课程,所起的作用也还是第二位的;

更重要的应是学习者在求知欲望和实践中的主动性。 在此意义上,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 教师的任务乃是激发学生的智识热情,将他们领进门去,送上一程,而更关键的,是在适当时候挥手告别,将探索知识的任务交还学生本人。

课堂教学是为此提供必不可少的入门培训,好比盖楼时所用的脚手架,大厦竣工,其使命随之终结。

我真正学会 self-studying 是在大四准备考研,在知乎、微信公众号上找各种学习方法的时候,进入了一个叫「个人成长」的领域,了解到了一些不错的公众号。比如高冷冷,阿猫读书,英语学习笔记,当时他们的推文就是我闲暇时光的慰藉品,也了解到了心理学、个人投资、英语学习…

考完研的那个春节,疫情肆虐,在家里开始自学理财、学英语、学亲密关系、健身运动、学会阅读…

而这些都不是在高中或者大学课堂上学会的。

拥抱不确定性,因为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我们被高考影响的非常深,因为考题有确定的答案,你只需要去刷题就一定有所进步,人人都希望掌握确定感,而讨厌不确定的状态。

而未来,我们将面临无数的不确定性。 不要烦躁,保持耐心。高考之前的那个看似确定性的生活是大人们「捏造」出来的。可以说它是不真实的,而你迈入了大学、迈入了社会,不确定性、未知才是真实的。去接受它们,才能遇见未知体验带来的奇妙。

而高考结束也只是一个新起点,无论你考得好与坏,未来不会因为此刻的好坏就一定是一片坦途或一片狼藉。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考砸了,也没关系。

每周六固定更新

个人成长|学习思维|心理知识|生命体验 

如果你想关注(监督我更新)的话
👇🏻👇🏻👇🏻

云不见推荐你阅读!

👇🏻👇🏻👇🏻

不要戴着近视眼镜去看自己的前途和将来

感谢看到这里,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可以右下角点个赞/在看(不点也行🤔)
欢迎留言评论你的想法或在后台找我聊天!(不评论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