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摆脱焦虑的 | 输出的意义

本文共2980字。
展开

正文共:3304字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被看见的力量

前几天班级聚餐,毕业季来临大家聚一聚也算是有始有终。打车出发的时候,一个私底下几乎没什么交集的同班同学,突然开口和我说:你的每篇推文我都有看,写的挺好的,也算是平日科研生活里的调剂品,比如最近那篇考研值不值得…边上的朋友也开始附和,对对对…

那一瞬间,我真的有点感动。这不是公开处刑,这就是被看见的力量吧。

在餐桌前,大家轮流说些表示祝福的话,我也向刚刚那位朋友表示了心中的感动,文字把我们彼此连接了起来。

大家附和道,”我们也有看过啊“之类的话。我开玩笑地说:你们看了怎么不和我说呀哈哈哈。

我想表达的是,如果文字让你们有些许触动,那就别让它只停留在当下瞬间的内心触动,我们还可以相互交流生发出更多有意思的碰撞。

交流远比说单口相声来得有意思。 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更多的是作者一个人输出,读者默默地听。当遇到赞同的地方,读者在心中默默点头;当遇到与之观点相佐的地方,读者就默默在心中骂娘。

这一切都发生在读者内心,作者是全然不知的。

如果有机会,读者在看到赞同或不认可的地方能直接和作者沟通沟通,或许能让这场思考更加深入,能让治愈的水花泛起涟漪。

主要是我想听到夸赞,嗯没错。

因为,默默输出却没有反馈是最不容易坚持下去的,容易让自己对“输出“这件事本身是否有意义产生动摇。

虽然我心里知道其一定有意义,而且我还能给你列出四五六来。

但当意义还没有那么明显的时候,当日常琐碎粉碎我身躯的时候,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和不断自我怀疑的想法,会让我不想再坚持下去。

我时常说,写东西的时候我是快乐的投入的,那是建立在我开始写的基础上,不开始写就会不想开始…人怎么会这么复杂啊?

所以没错,我也会断更

回想前段时间,曾两次断更公众号输出,一次在旅行的路上,一次就是长时间没有反馈带来的麻木感,让我逐渐想放弃。

从2022年7月初加入Pan的写作游戏:我们总是可以重新开始|关于一个写作游戏。每周输出一次文章,持续打卡了39周(差不多快10个月了),但4月15号那天,刚到厦门准备给自己放个假,注意力全在打卡拍照上,23点多才回到宿舍,完全忘记了还要输出这回事。

加上第二天想4点半起床看日出(也没起来),于是抱着尝试的心态小心翼翼的请了个假,Pan竟然好心的告知我,提前请假了就没关系,反而让我羞赧得不行。

特别是假期将至,大家基本都会迟到或忘记打卡,日常的节奏被假期打乱。真是印证了那句话 「放心吧,你并不孤独。」

第二次断更是5月6号(又是一个”该死的“假期)。其实当天是有足够时间的,只是自己把饼画得有点大了。

从一开始的每次输出一千字以上就算赢,到现在希望自己能够保证输出的质量。想要写的主题又太复杂太宽泛,自己的研究甚少,反而无从下手,一想到这里又沮丧的后退。

不过这次不能再随意请假了,该交钱的交钱。(结果Pan没收钱,说就当投资我了,我真是一整个大感动😭)

其实从2号开始就有了懈怠的迹象,首先是开始忘记记录开支,一旦忘记一次好像就很容易一直忘记…

Pan给了三条建议

针对我两次输出断更,Pan给了我三条建议:

  • 功利打卡,保持动作;
  • 留足预备量,等待高并发;
  • 形成正反馈,输出变现(动力)。

真的是句句打在我心上。

1. 功利打卡,保持动作

保持肌肉记忆对我来说很受用。

电动车停在同一个地方,换个地方我就找不到了;
研一的时候曾每天早起跳绳,就不会有哪天会忘记(后来因为洗澡不方便而放弃)
上床不带手机,绝不会熬太久的夜,拿起书看一会儿就有困意了,阅读专注度明显有提高…

2. 留足预备量,等待高并发

这个建议我记得Pan至少说过三次,也是最难长久做到的建议。记得笑来老师也提到过自己在每次发布新课程时都是先写完全部稿件,再依次发出来罢了。

3. 形成正反馈,输出变现(动力)

这条很真实,每次有人夸我或者给我打赏的时候,我就会非常非常开心。觉得这件事情真TM有意义,顺应人性的弱点总能让我们更好地保持良好习惯。

虽然大多数时候的确没有反馈,就安慰自己输出本身能够带来成长,不亏!但其实是在降低自己的标准,给目前还达不到目标寻找合理的借口,让自己心理舒服一些,emo少一些。

回想刚开始10周输出我还是蛮顺利的,成就感也十足,计划每天以一个主题写一点点,于是最后一天不至于从零开始,也算是留了一些子弹足够打的。

懈怠了之后变成六天玩,一天紧张的输出。这样质量既不高,又容易形成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的心态。

况且目前的状态已经不再满足于只是完成1000字以上的输出,而是希望自己能够输出更高质量的文章给大家带来更多价值,所以难免会有一些困难。越困难,就越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所以我每天的日记还需要加入新的版块:本周/本月输出主题思考。像Pan说的那样,给自己留足够的子弹,以备不时之需。

日常我会先碎片化的输出在flomo之中,然后搜索关键词去寻找灵感和文字。

正反馈:交流

4月29号输出过一篇:脑海里总有着这样或那样根深蒂固的偏见。贵哥曾给予我反馈:看了你的公众号文章,觉得习惯养成类和佛学也有点类似。文章里提到的偏见,认知失调等,和佛学里提到正见,正思维等挺类似。

通过交流让我了解到不同领域一通百通的感觉。抓住本质底层的逻辑,其实每个领域都是类似的。莫名对佛学也产生兴趣,若不是交流,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遇到佛学。

通过记录来缓解日常焦虑

记录真的非常重要。就算我们不公开输出,也可以自己在记事本里写日记、写生活思考。

  • 要不是因为我把“豆瓣待读清单”记录在一个我随手可以看见的地方,一个人吃饭就看一点,可能许多书、电影一辈子都只是“待读”。-
  • 要不是我每天起床都赶紧把梦记录下来,并且每次梦见谁就会去说一嘴,和朋友建立了链接,不然真的会少好多乐趣,专属我自己的乐趣。

记录还是为了更好地提醒自己。我的日记里专门有一个版块叫「陪伴家人」,每次忘记写日记就会忘记给爸妈打个电话问候问候。

flomo有一个功能我很爱,「随机漫步」。

把flomo放在桌面,每天就会随机回顾一张我曾经写过的卡片,记录本身还是为了回顾的时候被自己治愈嘿嘿。

记录还是为了有东西输出。输出推文不像高考写作文,对着空白答卷冥思苦想,苦苦憋字。

输出更像是把平日里的所思所想汇聚在一起,凝练出更有价值更有力量的文字。

比如我会记录下日常的思考,阅读时受触动的一段话,等到要输出类似主题的文章,再去检索之前记录的内容,汇聚起来就是一篇不错的文章,极大地减少了输出一整篇文章的痛苦和难度。

就像练习打桩、蹲马步,汇聚力量只为了最后重拳出击。

输出最重要的还是治愈自己!输出是「创造」,而刷抖音或者看别人的公众号是「消费」。

在消费的时候是暂时的爽感,但它会很快消失,很长时间你会陷入一种虚无,一种被他人的输出产生的“为什么我这么菜”的消极情绪里,这种情绪在吞噬着我们。

看到网上的朋友们在特种兵玩耍,在海边冲浪,在大西北狂飙,而你在写字楼里对着14寸的电脑,很难不心生痛苦。

也许你会想着:“上班都那么辛苦了,晚上放松一下吧!”

诚然,这句话是没错的,但是我们并不知道“电子放松”给我们带来的实际坏处。

前段时间看了部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它提出了许多社交媒体如何影响我们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问题,并且提供了许多令人震惊的证据,说明社交媒体平台如何操纵我们以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以及如何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福祉产生负面影响。

里面有句话让我毛骨悚然:“若你刷的还是免费的软件,那么你就是被售卖的产品本身。”

电子诱惑让我们不断地刷下一个视频,而无法深度思考,停留在浅层的大多都是感性的条件反射式行为。

条件反射式行为是什么?

  • 是馋了就吃,无论那个东西多么不健康;
  • 是看到裁员信息就肾上腺素分泌,开始焦虑未来的出路,也没有考证一下这是不是fake news;
  • 是看到亲密关系里的一点异动、对方和异性的普通聊天记录就觉得伴侣是不是不爱自己…

内耗啊什么的有些时候是别人灌输给你的。为了博取眼球,新闻一般都是负面消息,于是我已经不再看新闻。

其实我也很难控制自己不去刷小红书。要不是我把书放在床头,把手机放在桌上不带上床,可能床头的书一辈子也不会去翻。

而「输出」在没有正反馈的时候默默地治愈着我,更何况我总是能够在不经意间得到正反馈,这不就是日常惊喜的魅力嘛。

所以我建议你也开始记录,比如尝试写一写今天最让你印象深刻的三件事吧~